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(TMJ)治疗
缓解疼痛 · 恢复咬合 · 改善生活质量
许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历以下不适症状:
- 张口或闭口时出现疼痛
- 咀嚼无力或“咬不稳”
- 下颌关节发出“咔哒”声或弹响
- 无法自然开口或出现咬合偏移
TMJ 功能障碍 —— 一个被低估的常见问题
据大型研究显示,颞下颌关节(TMJ)及其咀嚼肌群的功能紊乱在普通人群中有着相当高的患病率。然而,由于症状常为间歇性或潜伏型,大多数患者并未意识到该病症的存在,因此延误了正确治疗。
早期识别 · 个性化治疗方案
在 Dental Aesthetics Athens,我们特别关注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的早期识别与精确诊断。
🔬 治疗方案可能包括:
- 咬合分析与数字化功能检查
- 订制型咬合板/咬合夹板
- 肌肉放松训练与物理治疗
- 牙齿重建/咬合调整(如有必要)
告别咬合痛 · 重拾舒适开口
若您长期受困于无法明确诊断的头颈部不适、咬合障碍或牙关紧咬,请尽早评估颞下颌关节健康状态。
我们提供以功能为核心导向的全面诊疗方案,助您远离慢性不适,回归自信笑容。
- 面部疼痛或头痛,在咀嚼、说话时加重
- 面部/颞下颌关节/牙齿疼痛,可由颈椎或中枢神经系统的异位触发点诱发
- 位于耳前区的面痛或头痛,常模拟耳痛
- 张口或闭口时出现关节弹响/杂音
- 开口受限,或张口时出现偏斜
有时还会出现更复杂且具有误导性的表现,如牙痛、单侧流泪(泪腺被动刺激)、单侧鼻腔分泌物等。
- 外伤(面部、下颌或颈部)
- 磨牙/紧咬(咬紧或磨耗牙齿)
- 新义齿/新修复体导致的咬合改变
- 炎症性疾病(如关节炎)病史
- 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痛
- 心理因素
- 由于TMJ特定解剖/形态特征导致的易感性
症状期(Symptomatic):在早期以立即缓解症状为目标,首选可逆性干预。包括在中心关系(Centric Relation)位的硬式咬合板(护齿器)与/或选择性调牙合,用于处理咀嚼肌或TMJ来源的疼痛。关键在于明确疼痛来源(关节 vs 肌肉),错误的诊断会导致治疗失败、疼痛加剧并演变为慢性。恰当的症状期治疗启动后,疼痛通常可迅速减轻,这也是进入下一阶段治疗的前提。
病因期(Etiologic):不可逆性治疗旨在将咬合板获得的骨科稳定复制到天然牙列。常以粘接式嵌体/360°贴面等微创修复重建咬合,使下颌回归放松、无痛的稳定位置;必要时联合在后牙粘接正畸附件以优化接触,恢复骨科稳定。
任何修复治疗(如充填、冠、桥等)都会带来一定的咬合改变,多数情况下对咬合稳定性影响不显著。但在某些病例中,即便是后牙一处小的充填也可能破坏咬合稳定,从而影响咀嚼系统与颞下颌关节功能。单颗牙或单枚种植体的不当接触,亦可能引发全口咬合失衡。
理想的牙合接触早已被阐明。如今我们更聚焦于实现咬合稳定的基本目标,使牙列、关节与肌肉在功能中平稳无痛。
后牙接触(闭口位)
- 接触应平滑、均匀、同时发生
- 接触应位于牙齿/修复体的长轴方向(如窝沟、功能尖)
- 不应有斜面干扰/滑移
- 侧向/前伸运动时,后牙/修复体不应产生干扰
前牙接触(闭口位)
- 前牙唇侧接触应平滑且同步
- 前牙的中心接触应轻于后牙
- 左右滑动时应犬齿导引(仅犬齿接触)
在进行任何修复/义齿治疗之前,若存在TMJ或肌肉的功能性障碍(如运动/咬合诱发疼痛),必须先行处理并解除。
此时应先采用可逆性治疗:在中心关系位佩戴硬式咬合板(即肌肉最放松、无收缩的中立下颌位)。
单牙至3单位的修复视为小范围修复。此时通常保留习惯性咬合位的记录;若出现轻微偏移,可通过选择性调牙合快速矫正,以维持咬合稳定。
进行大范围修复时,因多牙/多植体预备会导致咬合稳定性下降,下颌易发生漂移,咀嚼肌群收缩失衡。
因此需先建立稳定且可重复的下颌位。最佳选择为中心关系(Centric Relation):各咀嚼肌放松的最中立位置。
可通过双侧手法操控、咬合去程器(deprogrammer)等技术定位。以中心关系为基准进行大范围修复,可获得理想的生物力学条件。
处理咬合不稳时有两种思路:
- 加法式:通过粘接修复(复合树脂/陶瓷贴面等),甚至种植牙(缺牙时)在上下牙列间“加材料”。从生物学角度优于减法式;适度增加2–4mm的垂直距离,常可避免磨牙备牙(“No cut & drill dentistry”)。
- 减法式:若不能采用加法式,则进行选择性调牙合,按前述标准消除后牙及前牙的所有干扰。
软式咬合板多为热塑材质,体积小、佩戴方便,因而在医患间颇受青睐;但多项研究显示,其对症状的缓解有限或不可靠。对比研究中,硬式咬合板在降低肌活动、加速肌肉放松方面更具优势。
如 Okeson 的研究显示:在10名受试者中,有5名在使用软式咬合板时咬肌(咬合主要肌)活动更高于不使用时,提示软板可能加重磨牙。
临床建议:将硬式咬合板作为骨科装置优先选用。
